陶瓷文玩收藏价值逐年飙升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解析:1. 历史与文化价值沉淀 陶瓷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,其制作工艺与文化符号具有不可再生性。例如宋代汝窑"雨过天青"釉色、元青花钴料进口工艺等,均
古瓷釉上彩与釉下彩是中国陶瓷装饰工艺中两种核心技法,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、视觉效果、历史发展及耐久性等方面,具体对比如下:
1. 工艺工序差异
釉下彩:在成型的素坯上直接施彩,再覆盖透明釉层,经1200℃以上高温一次烧成。彩料完全被釉层包裹,如青花、釉里红。代表元代景德镇青花瓷。
釉上彩:在已烧制的白釉瓷器表面彩绘,经600-900℃低温二次烧制固化。彩料浮于釉面,如粉彩、珐琅彩。明清时期(尤以康熙、雍正朝)发展成熟。
2. 呈色与质感
釉下彩:色调沉稳含蓄,因高温下彩料与釉熔融渗透,呈现水墨晕染效果。青花钴料发色青翠,釉里红易出现"飞红"现象。
釉上彩:色彩鲜艳丰富,可精准控制色阶。明代五彩多用矾红、绿彩;清代粉彩引入玻璃白打底,形成立体层次。
3. 物理特性对比
耐磨性:釉下彩因釉层保护,耐摩擦且抗酸碱;釉上彩易氧化褪色,乾隆后普遍采用"描金护边"工艺减少磨损。
触感:釉下彩触感光滑;釉上彩有细微凸起,尤其斗彩中釉上填彩部分可感知。
4. 显微结构特征
釉下彩在高温下与釉形成中间反应层,电子显微镜可见钙长石结晶;釉上彩的铅硼玻璃态釉料独立附着,常见微小气泡。
5. 历史演变
釉下彩可追溯至唐代长沙窑,釉上彩技术宋代磁州窑已出现红绿彩。元代青花与明代斗彩(釉下青花+釉上彩)代表混合技法的创新。康熙时期引进西洋珐琅料,推动釉上彩突破性发展。
6. 鉴定要点
釉下彩:迎光观察彩绘边缘有微微下陷,侧光可见釉面整体平整。
釉上彩:彩绘区域反光较强,清代粉彩常见"蛤蜊光"老化特征。
釉上彩与釉下彩的技术分野,实质反映了陶瓷工艺中化学稳定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平衡追求,两者共同构成中国瓷器"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"的美学基础。
标签:釉上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