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文玩梦工厂 >> 书画百科 >> 绘漆器 >> 详情

中日莳绘漆器对比:明清与江户的技艺分野


2025-07-23

中日莳绘漆器在明清时期(1368-1912)与日本江户时代(1603-1867)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技艺分野,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

一、材料与胎体差异

1. 中国明清漆器

以硬木(如紫檀、黄花梨)、竹篾或脱胎技术为基础,胎体厚重沉稳。大漆常掺入桐油增强流动性,底漆层数较少(通常3-5层),追求器物实用性。宫廷制品偏好镶嵌螺钿、象牙、玉石等硬质材料,形成"百宝嵌"工艺。

2. 日本江户莳绘

多用桧木、杉木等轻质木材,采用"木地直髹"技法,底漆可达20-30层,耗时数月。金粉极高(含金量90%以上),细分"消粉""平目粉"等十馀种颗粒规格。独创"梨子地"技法,通过漆液粘度控制使金粉呈现雾状渐变效果。

二、装饰技法分野

1. 中国装饰特征

明代"雕漆"技术登峰造极,张成、杨茂的剔红漆器层厚达百道。清代发展"描金罩漆"工艺,先贴金箔再罩透明漆,形成琥珀光泽。纹样多龙凤、缠枝莲等宫廷题材,构图讲究对称。

2. 日本莳绘革新

江户时期确立"高莳绘""研出莳绘""平莳绘"三大体系。独创"溜涂"技法,利用漆液表面张力形成立体纹样。尾形光琳开创"琳派"风格,以《八桥莳绘砚箱》为代表,运用"洲滨涂"表现水波纹的自然肌理。

三、文化意涵差异

1. 中国哲学体现

明清漆器承载"髹饰成器"的造物观,《髹饰录》提出"巧法造化,质则人身"的工艺标准。剔红漆器层层积累的工序暗合"厚德载物"的儒家思想。

2. 学表达

江户莳绘追求"侘寂"美学,故意保留"漆皱"(漆液自然流淌痕迹)。典型如"根来涂",表面磨显露出不同色漆层,模拟岁月侵蚀效果。图案多取材《源氏物语》等文学典故,金梨地背景象征"月映砂金"的幽玄意境。

四、技术传播与互鉴

明代黄成《髹饰录》在江户初期传入日本,彼时光悦莳绘仍保留"屈轮"等唐式纹样。至18世纪,中国工匠开始模仿日本"鲍贝舍入"技法,苏州漆工称其为"洋漆"。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帝曾命造办处"仿东洋漆器做金笺地"。

五、现存代表作品对比

中国:台北故宫藏「明永乐剔红牡丹圆盒」漆层达120道,平均每层厚0.15mm

日本:东京国立博物馆「八重桜莳绘手箱」使用「肉合研出」技法,金粉颗粒呈现5种粒径梯度

这两种漆艺传统在20世纪产生交汇:北京金漆镶嵌厂于1972年借鉴莳绘技法创制"淡彩罩金"工艺,而日本轮岛涂匠人则重新研究《髹饰录》中的"俄金"技法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凸显了东方漆艺体系的丰富性。

标签:绘漆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