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文玩梦工厂 >> 书画百科 >> 详情

紫砂壶的泥料分类与名家作品


2025-09-17

紫砂壶的泥料主要分为三大类:紫泥、绿泥和红泥,每一类还可细分多种矿料,不同泥料因矿物成分、烧制温度等差异呈现出独特的色泽与质感。以下是详细分类及特性:

紫砂壶的泥料分类与名家作品

1. 紫泥类

底槽清:矿料产于紫泥底层,质地醇厚,烧成后呈紫红色带金砂斑点(俗称"鸡眼"),透气性极佳,顾景舟曾用此泥制作多款经典作品。

清水泥:泥性稳定,色泽温润,适合制作光素器,裴石民、王寅春的仿古壶多采用此料。

天青泥:明代周高起《阳羡茗壶系》记载为珍稀矿种,现存量极少,烧成后呈青灰色,程寿珍擅用此泥。

2. 绿泥类

本山绿泥:原矿呈淡绿色,烧成后为米黄色,泥质细腻,适合薄胎工艺,汪寅仙的"曲壶"即以此泥展现线条美感。

段泥:由紫泥与绿泥共生矿炼制,颗粒感明显,色泽黄中带青,常见于清代杨彭年所制风卷葵等花器。

芝麻段:因含铁矿颗粒如芝麻点缀而得名,明代李茂林首创调砂工艺时多用于此。

3. 红泥类

朱泥:收缩率高达25%-30%,成品致密光亮,声如金石,惠孟臣的小品朱泥壶为典型代表。

大红袍:原矿呈橙红色,泥料稀缺,陈鸣远的南瓜壶曾使用此类泥料,现代已近乎绝矿。

降坡泥:20世纪90年代宜兴修路时发现,介于红泥与紫泥之间,潘持平善用其制作方器。

名家作品泥料特点

供春的树瘿壶采用原始紫砂矿,表面粗犷朴拙。

时大彬改制调砂技法,其"三足如意"壶可见紫泥与粗砂的独特配比。

顾景舟的"提璧壶"选用特拼紫泥,泥色沉稳与器型线条相得益彰。

现代泥料因矿源限制,部分品种已绝迹,代之以人工调配,但传统工艺仍强调原矿炼制。藏家鉴别时需观察泥料发色、颗粒分布及养壶后的包浆变化。明代吴经墓出土的提梁壶证实早期紫砂含铁量极高,与当代泥料有明显差异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