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扇作为中国传统文玩器物之一,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深厚,涉及材质、工艺、把玩之道等多个方面。以下从专业角度展开详述:一、材质分类1. 扇骨材质 - 竹类:以玉竹、梅鹿竹、湘妃竹为贵,其中湘妃竹的天然斑纹(泪
古代玉琮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重要礼器,其宗教象征与用途深刻反映了早期文明的宇宙观和权力结构。以下是详细分析:
1. 沟通天地的法器
玉琮外方内圆的形制象征“天圆地方”的宇宙观,中央贯通孔道代表天地连接的通道。良渚文化(约公元前3300-前2300年)的玉琮多刻有神面纹,学者认为这是巫觋通神的媒介,通过玉琮实现人与神的对话。《周礼》记载“以苍璧礼天,黄琮礼地”,说明其祭祀功能延续至周代。
2. 权力与等级的象征
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玉琮(如反山12号墓的“琮王”)多与钺、璧共存,表明持有者兼具神权与军权。琮的尺寸、纹饰精细度与阶层直接相关:良渚大墓中的多层节琮刻有完整神徽,而小型琮仅简略雕刻,体现严格的礼制差异。
3. 丧葬仪式中的用途
考古发现显示,玉琮常置于死者腰腹或头部,可能与灵魂引导有关。山西陶寺遗址的玉琮多覆盖朱砂,暗示其功能。汉代《抱朴子》提到“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不朽”,反映玉琮的防腐信仰。
4. 地域文化的演变
长江流域的良渚玉琮纹饰繁复,至龙山时代扩散至黄河流域时演变为素面。商周时期玉琮实用功能衰退,成为礼制符号,西周中期后逐渐消失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琮形器则表明地域性变异。
5. 制作技术背后的观念
玉琮的切割需消耗大量劳动力(如使用砂岩片锯和解玉砂),其硬度(莫氏6-6.5度)象征永恒。钻孔技术的精准性(误差小于0.1毫米)可能蕴含对“中正之道”的追求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玉琮的八角形变体(如凌家滩文化)可能关联早期八卦雏形,而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嵌片琮则显示夏代礼器革新。其衰落与青铜器崛起同步,标志祭祀载体从“玉时代”向“金玉并用”转变。
标签:玉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