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文玩梦工厂 >> 玉石百科 >> 详情

古代玉蝉含葬习俗:为何死者口中必有玉?


2025-09-10

古代中国丧葬文化中盛行"玉蝉含葬"习俗,即在死者口中放置玉蝉或其他玉器,这一传统源自新石器时代,至汉代发展成熟。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学观念可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:

古代玉蝉含葬习俗:为何死者口中必有玉?

一、宗教信仰层面

1. 蝉蜕复生象征:蝉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被视为"死而复生"的绝佳隐喻。《论衡·无形篇》记载"蛴螬化为复育,复育转而为蝉",古人认为蝉能"饮露重生",玉蝉因而成为灵魂不灭的载体。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商代玉蝉,其背部穿孔显示早期已有佩戴功能。

2. 尸身防腐观念:《周礼·春官》载"大丧饰棺,含玉",东汉郑玄注"含玉者,以玉实尸口"。古人认为玉性寒凉可抑腐,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金缕玉衣口中便发现青玉蝉,表面经特殊抛光处理。

二、政治等级制度

1. 周代礼制规范:《公羊传·文公五年》明确"含者何?口实也",不同等级使用不同材质:"天子以珠,诸侯以玉,大夫以璧,士以贝"。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"玉琀七璜组佩"即包括蝉形玉饰。

2. 汉代葬玉体系:形成完整的"九窍玉"制度,玉蝉作为"口琀"的核心,常与玉握(握于手中的玉猪)配套使用。扬州"妾莫书"汉墓出土的白玉蝉,采用"汉八刀"技法,体现典型西格。

三、道教思想影响

1. 精气存续理论:《抱朴子》提出"金玉在九窍,则死人为之不朽",道教认为玉能锁住人体精气。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玉蝉,腹面钻有透气孔,暗合"吐纳天地之气"的修炼思想。

2. 升天媒介功能:长沙马王堆帛画中,玉璧被描绘为引魂升天的通道。蝉形作为"通天"符号,在红山文化玉器纹饰中已现雏形,商代青铜器蝉纹进一步强化其沟通天地的象征意义。

四、工艺美术演进

1. 形制演变规律:史前玉琀多粗糙玉片,商周出现具象蝉形,战国发展出"脊棱式"造型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圆雕玉蝉,双翼收拢呈流线型,体现汉代写实风格巅峰。

2. 材质选择意涵:新疆和田白玉最为贵重,次为青玉、黄玉。《淮南子》称"君子比德于玉",蝉的"居高饮洁"与玉的"五德"相契合,形成道德符号的叠加效应。

这一习俗至唐代逐渐式微,但文化基因仍存,明清时期的"压舌钱"可视为其变异形态。考古数据显示,大汶口文化晚期(约公元前3000年)已出现原始玉琀,说明该习俗源流之深远。现代人类学研究揭示,这种"以物护魂"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环太平洋地区的古代文明中,但中国玉文化的独特性使其呈现出更为体系化的发展轨迹。

标签: